|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每年五黄六月天,满山遍野,沟壑边,地堰旁,放眼望去,一簇簇,一片片,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伴着微风送来的阵阵清香,真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那是如金银针般的金银花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芳香。银花是我们密县的特产,以其花条长、质地纯,色泽佳,骨茬硬,特别是泡茶“不饮花不倒”而独具一格。
银花是密县着名的特产,栽培历史悠久,以其乡土的气候、地质、环境等自然条件,形成药材的秉性,称谓:密银花。密银花,色泽纯净,清香味浓,含苞待放,药效高居于全国银花之首。泡茶常饮,滋肺养脾,延年益寿,誉满中州,扬名国外。据《密县志》记载:民国四年,密银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声誉鹊起。
密银花,也称密二花或叫“五岭银花”.据考察,“五岭银花”为其名。《本草纲目》载:“银花出自密县五指岭下”.五指岭,地处中岳──嵩山东侧突起的群山之中,周围群峰林立,峡谷纵横,山涧有“三龙戏水,潭泽空悬”之说。这里夏秋季节,云雾缭绕,森林茂密,百花丛生。恰巧就在这百花丛中,善于攀亲结伴的金银花,施发出沁人肺腑的清香浓味。传说,最初发现金银花的是香峪寺的和尚。香峪寺与五指岭隔涧相望,属五指岭的姊妹峰,站在山巅可眺望“三龙戏水,鱼跃深潭”的奇景。一天香峪寺和尚觅着一阵阵微风中的清香北行,直指海拔千米的山泉欲喷处,一簇簇青藤缠绕,对花并生,浓香的细条花瓣展现眼前,和尚便采回香花,奉献禅师,当禅师扶桌饮茶时,一对银花落入杯中,顿时茶味清香溢人,爽心可口,于是禅师就“积德以世,积善以士”,用这银花茶招待四方来客,并借此广为传颂:“香峪山上香花开,欲请四方客人来,饮上一杯香花茶,顿觉清凉疑仙家”.此时,金银花就初显盛名了。随着岁月的推移,香峪寺逐步地繁盛起来。一则为了满足远方来客茶饮之需,二则为了美化香峪寺院的环境,和尚便与附近的农民将金银花由北山凉水泉移植到香峪寺附近的黑龙潭,白龙潭及巩密关一带。由此,金银花由野生开始了人工栽植,并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培育,在五岭山间形成了一个东西长达八里,南北宽约五里古老的金银花产区。至此,金银花已闻名全国各地,纷纷前来采购金银花的客商络绎不绝。随着客商们的传颂,此地农民也在传颂金银花的神妙奇功。传说,一年民间瘟疫大发,尸体遍野,好心的老中医金老汉带着女儿银花,为民采药解邪热、除瘟病,行至山涧银花被瘟神抢去,一位叫忍冬的小伙子救出银花后,他们一起到蓬莱请药王,由于瘟神紧追不舍,忍冬掩护银花自己却被瘟神抓住,并被投进深潭溺水而死,然而他的尸体直立而不下沉。银花请来了药王,降伏了瘟神,可是忍冬已死,银花禁不住悲痛万分,就一头碰死在忍冬的坟前。人们把他们的尸体合葬在一起,整个五指岭上满山遍野都开满了金灿灿、银闪闪的金藤花,凡是患病之人喝了金藤花茶,立刻痊愈。药王说金藤花是忍冬和银花的化身,并且念动真言,泡在杯中的金藤花正要下沉,药王说:“为百姓捐躯,高风亮节,溺水而不沉,应为汝花之气节。”从此,密县五指岭一带所产的金银花多立于水中,正所谓:“不饮花不倒”.后人颂之为“忍冬系开金银花,解热除瘟有神法”.
密银花,不仅是茶坛名品,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药史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陶宏景《明医别录》中记述有治“寒热邪肿”之效;唐代陈藏曰《本草纲拾遗》中记载:主治“热毒血痢”之功;宋朝默庵的《履 岩本草》一书中记载:“银花能医一妇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现代医学家,对密银花的抗菌、解毒、消炎之功,作了科学分析和临床试验,测定:花蕾中含有黄酮类木犀草黄素,葡萄糖甙、肌醇、皂甙等化学成份,有调节人体中枢神经之功能。当体温升高,中枢神经失调而发烧时,可协调降温,因而具有清热之功;另据体外抗菌试验,密银花对痢疾杆菌等,皆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中草药研究者,也进一步研究证实,对于呼吸道病毒性感染,致使细胞病变,密银花还可抑制不同病毒、延缓细胞的病变。因此,古人谓之银花有解毒之功,颇为先见之识。
医药界常以“银藤盛开抗菌花”,评价密银花的药理价值。按照科学道理,银藤在自然界植物中,它是抗菌性能较强的药物,它新初绽的花蕾,抗菌作用更为显着。密县地处中岳──嵩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带,座落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大小山峰800余座,纵横700多米山涧峡谷。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地下水位深,黄土面积大,雨量偏低,光照时间长,喜温作物若生长在低温地带,其生长会受到抑制。银花且生长在山坡、丘陵之上,叶液孕蕾长达八个月,吸吮了多种矿物质,所以它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是有科学根据的。国家主度李先念曾对密县银花赞许说:“全国银花看河南,河南银花看密县”.密县银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质量居优,入药疗效高,同时,采摘适时,干燥工艺细致,品种分类严格,收藏保存严密,药效极高,因此,密县银花历年出口,盛名于世界。
密银花经济价值也很高。据《辞海》一书写到:“密县位于郑州西南,汉置县,农业以小麦杂食为主,并产金银花”.《密县志》记载:“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密县银花出口换取外汇银八万两”.本世纪40 年代初,密银花价值二块银元一公斤,折合小麦30公斤。1942年河南大旱,灾情较重,而金银花产区群众靠金银花度过荒年者甚多。建国初期,密银花年产量为10多万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密银花于1981年列入省级科研项目,建立了以尖山为主,县林业学会、医药公司药艺工作者参加的密银花研究所,开展了对密银花生物学,栽培技术等项试验研究。到1990年产量超过12万公斤,跨入新世纪,我市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把金银花的种植列入“十五”计划,作为发展优势的农业项目,密银花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